2015年1月23日星期五

使命感是“制服誘惑”不竭源泉



提及香港的制服團體,有著百年曆史的童軍總會值得一說。成立於上世紀初的童軍總會,仍然活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全港影響力最大的青少年制服團體。童軍總會致力於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透過富有挑戰性的訓練和活動,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發展,致力培育青少年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現在,香港童軍總會有10萬大軍,一個世紀以來,伴隨著每位青年代代成長。

有香港媒體把港人對於制服團體的追捧稱之為“制服誘惑”。“現在的小孩真難教。”這是許多香港家長和老師的心聲。有香港學者指出,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出生的一代,成長於物質相對豐裕、網絡資訊爆炸的年代,習慣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虛擬世界中,在現實中卻失去人生方向。這樣的孩子甚至成為一種現象,被稱為“港童”。制服團體希望培訓的像是服務、團隊合作、奉獻這樣的核心價值,也正是社會對“港童”的期待。

與此同時,香港近年推動教育改革,強調青年人的多元化發展。教改後的高中課程除了核心課程、選修課程,還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社會服務”,這些都跟制服團體有了很好的連接。不少青少年制服團體,往往跟學校合作,對於青少年的多元全面發展,學校和制服團體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近年來,制服團體也成為香港青少年與內地親密接觸的有效途徑。制服團體會組織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訪、實習,也會邀請內地青年人到香港參加活動。港府投放不少資源,為年輕人提供到內地和國外學習鍛煉的機會。近年成立的香港青年服務團,招募和資助年輕人到內地貧困地區服務6到12個月。港府希望通過此舉鼓勵年輕人了解內地、豐富人生、服務社會。

制服團體的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備受港人追捧,使命感和抱負是它獲得社會認可的不竭源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港人對“制服誘惑”的熱情,不妨視為一種公民運動。而制服團體也成為推動青少年無縫完成從青年學生到有為青年蛻變的重要社會力量。香港和內地在融合過程中,並非都是甜蜜,摩擦和誤解難免。深度融合的“融合之痛”中,也看得到香港年輕人的焦慮。了解不是“洗腦”,了解國情有助於香港年輕人更好地找准人生定位、拓展事業視野空間。有大中華情懷的香港年輕人、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年輕人,無論是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還是對於化解“融合之痛”都大有裨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